时间: 2024-11-02 01:47:48 | 作者: 工业阀门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对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施,是“工业心脏”更是“国之重器”。作为金华十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我市工业机床产业现状如何?怎样抢抓机遇?
同为金华十条重点产业链,与千亿级的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剑指千亿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相比,工业机床产业规模却小得多。据统计,2023年全市工业机床行业规上产值仅81.6亿元。
首先说明该产业十分重要。小到高端芯片、螺丝螺母,大到航空发动机叶片,都要用机床来加工。机床的规模、质量直接体现工业发达程度,象征着国家制造业水平。
其次,金华机床产业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20世纪60年代,汤溪齿轮机床厂开启了金华工业机床产业跌宕的发展史,目前是全省经济型机床标杆企业。近年来通过外引内培,我市既有杭机股份、金澳兰、海帝克等整机生产企业,又有佛尔泰科技、涂拜股份等众多配件企业。
今年1—5月,全市工业机床产业链规上企业152家,实现产值34.93亿元,同比增长7.3%;在库制造业项目36个,投资额同比增长183.4%。
工业机床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关于税收、研发、技改和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利好措施密集落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将直接拉动工业机床投资提高。金华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光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十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发展面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场景的精密数字控制机床等智能装备,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
在上月举行的全市工业机床产业链发展大会上,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旭说,目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企业有1.61万家,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和浙江。当前,浙江形成了以台州(温岭、玉环)、宁波、嘉兴(平湖)、丽水(经开区、缙云)等为主体的机床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制造的重要基地。
我市工业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从刚刚成立的市企业联合会机床行业分会可见一斑。其成员单位50多家,不乏在细致划分领域具有较高地位的企业。例如,浙江杭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平面磨床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去年获评的国家级首台(套)达国际领先水平;浙江金澳兰机床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机床智能制造及冲压自动化联机产线交钥匙工程,与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家电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度合作。
但总体来看,金华机床总产值占全省比例不足10%,大部分企业影响力偏低。体量小的背后,是上游配套能力不强、中游技术水平不高、下游应用领域不广等短板。
工业机床产业链上游为机床零部件,主要有数控系统、精密件、功能部件等;中游为机床整机制造商;下游涵盖各类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模具制造、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我市机床产业企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欠佳,如主轴、齿轮、钣金、模具、数控系统来自宁波、常州、苏州等产业相对集中地区,交货周期长、运输成本高。
另外,与国内外先进品牌相比,金华机床在整机可靠性、精度保持性、机床寿命、效率与智能化程度方面存在比较大差距,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存有瓶颈。
一是补齐产业链。王旭认为,金华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可依托区域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势企业,以点带面将上下游串珠成链,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水平,进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我市一方面加强主机、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的招引,另一方面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以“链主企业带动牵引、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为目标,构建“‘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的分类培育体系,推动形成上下协作、供需配套的完备产业链。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机床行业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重要交汇点,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明显,不创新就会被淘汰。王旭认为,企业要加快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月10日签约的4个工业机床产业项目中,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通用压力机制造基地项目颇受关注。合作双方是济南二机床集团与金澳兰公司,前者为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后者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隐形冠军。在去年合作的基础上,今年双方合作升级,有助于金澳兰公司逐步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管理模式,更好拓市场、创品牌。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金华机床企业如果能抓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契机,进一步做强细分市场,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完全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赶超发展。
三是加强政府和行业的服务供给。有关部门正在制订《金华市机床产业链发展规划(2024—2027年)》,做好产业链外引内培,加大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力度。市企业联合会机床行业分会被寄予厚望,将以行业企业共同需求为切入点,加强企业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技术人才引进、团队培训交流、产品配套协作,相互促进、抱团发展、实现共赢。
12名专家受聘成为我市首批工业机床产业链顾问,将配合政府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重点和实现路径,协助协会开展活动、破解难题,指导企业组织共性技术攻关、产业协作。